梁平区第五届“最美都梁民警”系列报道⑥杨付祥:群众的小事就是“大事”

梁平区第五届“最美都梁民警”系列报道⑥杨付祥:群众的小事就是“大事”

来源:华龙网-新重庆客户端2022-08-25

编者按:

他是脚下有泥、心中有光的“铁脚板”;

他是小案快破、扫黑除恶的“急先锋”;

他是攻坚克难、服务民生的“好警察”;

铁肩担道义,赤胆为人民,他们奋战在平凡岗位,用点滴行动诠释“最美”的含义,而他们的名字叫做——人民警察!

梁平区公安局第五届“最美都梁民警”推广宣传活动正式启动,将生动鲜活地报道优秀公安民警的感人事迹,展现新时期梁平公安队伍亲民、爱民、为民的良好形象,激励广大公安民警从公安典型先进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,激发护航新征程、建功新时代的强烈使命担当,更好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。

华龙网-新重庆客户端讯(段婷 实习生 许校华)皮肤黝黑,外形粗犷,像刚从庄稼地里钻出来,散发着乡土气息。初见杨付祥,与其说他是警察,倒不如说他更像农民,这种气质,源于积年累月的基层工作熏陶。

他刚坐下没多久,一个电话打来,“杨老师,我的结婚证名字和身份证对不上,啷个办啊?”杨付祥娓娓道来,对答如流。

最小的大事

从警以来,杨付祥做过治安、刑侦、社区,户籍工作,刚才群众咨询的问题正是他的“老本行”。

1659688523(1)
杨付祥和村民交谈。许校华 摄

十年前,杨付祥还在梁平治安支队一大队,负责户口身份证办理。

梁平大山深处,山路蜿蜒崎岖,他挎着有些破旧的公文包,往返穿梭,为行动不便的老人、残障人士上门采集二代身份证信息。

那时,很多乡村里还是泥路,人口居住分散,从需要上门采集的一户到另一户,仅开车都需要两个小时,工作十分艰难,有时清早七点多出门,晚上九十点才能返程。

每次出门,除了带上笨重的机器设备,杨付祥还有一些特殊的工具:剪刀、梳子、牙刷、镜子、布。

这些小物件,不是为了打理自身,而是为了方便采集工作。

帮老年人剪指甲,用牙刷帮他们把指腹的淤泥洗干净,用梳子顺出利落整洁的发型......在杨付祥的“摄影”下,每个老年人都显得干净整洁。

“一个老人说,那是他们第一次照相,我想呈现出他们最美的一面。”除了帮独居老人上门采集,杨付祥印象最深的,还是去福利院“拍照”的经历。

“有个瘫痪的老人,在床上起不来,还是我脱了鞋站在床上给他拍的照片。”忆起过往岁月,杨付祥眼中充满光芒。在他的帮助下,老人通过二代身份证,得以顺利申领低保或各种政府保障。他说:“身份证就是人的第一名片,将各种信息准确录入,才能避免后续使用中的麻烦。”

在治安支队的8年时光,从青年蜕变为成熟的中年,杨付祥跑遍了梁平每个村镇,积攒的不仅仅有民心,还有更加黝黑的皮肤,但不变的是他作为一名警察的热忱与担当。

最大的小事

“隔壁打药,把我家茄子地的秧秧打死一大片......”

2022年,杨付祥来到竹山派出所,这是典型的乡村派出所,幅员49.39平方千米,户籍人口8000余人,农村,最不缺的是家长里短、邻里纠纷,田间地头时常能望见杨付祥的藏蓝身影。

这次的警情,是由于报警人王大爷家茄子地与刘大妈家水田相邻,刘大妈在自家水田打药时处理不慎,将王大爷地头的部分茄子苗药死。王大爷心生怨气,两人就赔偿问题争执不休。

杨付祥赶到后,实地核实药死的茄子苗15株,本着公平公正原则,他耐心为双方当事人做思想工作,讲解法律知识。最终,王大妈按市价,以1元一株的价格赔付给王大爷,两邻居矛盾当场化解。

真实调解看似很容易,背后却包含了大量的工作和辛劳,考验着民警的调解智慧,好在,杨付祥有多年社区历练出来的经验,深谙各种人情世故,调解纠纷,总能找到关键点,让双方信服。

杨付祥.00_00_18_24.Still004
在社区做反诈宣传。许校华 摄

“小事拖大,大事拖炸,这些问题看似鸡毛蒜皮,但不能推托不去处理,许多邻里积怨深久,就是因为小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导致。”孩子上学、老人走失、户口迁移、安全宣传......工作日常琐碎,在忙碌奔波里看遍人间百态,杨付祥说,这就是真正的基层民警生活。

“一口清”与“一手精”

竹山派出所地处乡村,面临着农村地域广,警力不足的情况。派出所里民警5人,辅警6人,这就要求,每个民辅警必须要对派出所工作业务“一口清”“一手精”。

杨付祥.00_00_12_12.Still003
和同事走访辖区企业。许校华 摄

作为所内的老大哥和副教导员,杨付祥喜欢在工作中磨练青年民警的“基本功”,将自己的从警经验一一传授。

“在我们心里,杨哥是我们的老师,刚到所里时,他让我们从一标三实、画户型图开始干,让我们慢慢上手......”派出所青年民警说起杨付祥,满是敬佩,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向“杨教”请教学习的经历。

除了乡村,竹山派出所还管辖着著名景点“百里竹海”,每年的各种节假日,就是杨付祥和所内民警的忙碌时,提前检查各种消防设施,确保每个细节万无一失。晒秋节、菊花节、中秋节.....他和所内民警,用实际行动圆满完成一次次大考。

杨付祥.00_00_25_10.Still005
研讨工作。许校华 摄

来到竹山派出所后,杨付祥又回想起了过去下乡入户采集信息的日子——开着警车在乡村巡逻,三天两头扎到村头了解民情,用他的话说:“警务工作,要用耳听、用嘴问、用脚走、用脑想,只有这样才能知道群众需要什么、期望什么,才能把警务工作做到心坎上。”

在派出所,或许不能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,但杨付祥觉得,当好一颗基层的螺丝钉,支撑起社会平安有序发展,把每一件群众的小事,当成自己的“大事”,才能无愧头顶警徽、无愧警服藏蓝青。

无障碍
推荐 |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| 区县 教育 文艺 | 健康 财经 生活 | 问政 汽车 直播 | 政法 视听 专题 | 鸣家 史家 旅游 | 房产 国企 原创 |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
  • 站内
站内
分享
新浪微博
微信

梁平区第五届“最美都梁民警”系列报道⑥杨付祥:群众的小事就是“大事”

2022-08-25 14:27:09 来源:

编者按:

他是脚下有泥、心中有光的“铁脚板”;

他是小案快破、扫黑除恶的“急先锋”;

他是攻坚克难、服务民生的“好警察”;

铁肩担道义,赤胆为人民,他们奋战在平凡岗位,用点滴行动诠释“最美”的含义,而他们的名字叫做——人民警察!

梁平区公安局第五届“最美都梁民警”推广宣传活动正式启动,将生动鲜活地报道优秀公安民警的感人事迹,展现新时期梁平公安队伍亲民、爱民、为民的良好形象,激励广大公安民警从公安典型先进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,激发护航新征程、建功新时代的强烈使命担当,更好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。

华龙网-新重庆客户端讯(段婷 实习生 许校华)皮肤黝黑,外形粗犷,像刚从庄稼地里钻出来,散发着乡土气息。初见杨付祥,与其说他是警察,倒不如说他更像农民,这种气质,源于积年累月的基层工作熏陶。

他刚坐下没多久,一个电话打来,“杨老师,我的结婚证名字和身份证对不上,啷个办啊?”杨付祥娓娓道来,对答如流。

最小的大事

从警以来,杨付祥做过治安、刑侦、社区,户籍工作,刚才群众咨询的问题正是他的“老本行”。

1659688523(1)
杨付祥和村民交谈。许校华 摄

十年前,杨付祥还在梁平治安支队一大队,负责户口身份证办理。

梁平大山深处,山路蜿蜒崎岖,他挎着有些破旧的公文包,往返穿梭,为行动不便的老人、残障人士上门采集二代身份证信息。

那时,很多乡村里还是泥路,人口居住分散,从需要上门采集的一户到另一户,仅开车都需要两个小时,工作十分艰难,有时清早七点多出门,晚上九十点才能返程。

每次出门,除了带上笨重的机器设备,杨付祥还有一些特殊的工具:剪刀、梳子、牙刷、镜子、布。

这些小物件,不是为了打理自身,而是为了方便采集工作。

帮老年人剪指甲,用牙刷帮他们把指腹的淤泥洗干净,用梳子顺出利落整洁的发型......在杨付祥的“摄影”下,每个老年人都显得干净整洁。

“一个老人说,那是他们第一次照相,我想呈现出他们最美的一面。”除了帮独居老人上门采集,杨付祥印象最深的,还是去福利院“拍照”的经历。

“有个瘫痪的老人,在床上起不来,还是我脱了鞋站在床上给他拍的照片。”忆起过往岁月,杨付祥眼中充满光芒。在他的帮助下,老人通过二代身份证,得以顺利申领低保或各种政府保障。他说:“身份证就是人的第一名片,将各种信息准确录入,才能避免后续使用中的麻烦。”

在治安支队的8年时光,从青年蜕变为成熟的中年,杨付祥跑遍了梁平每个村镇,积攒的不仅仅有民心,还有更加黝黑的皮肤,但不变的是他作为一名警察的热忱与担当。

最大的小事

“隔壁打药,把我家茄子地的秧秧打死一大片......”

2022年,杨付祥来到竹山派出所,这是典型的乡村派出所,幅员49.39平方千米,户籍人口8000余人,农村,最不缺的是家长里短、邻里纠纷,田间地头时常能望见杨付祥的藏蓝身影。

这次的警情,是由于报警人王大爷家茄子地与刘大妈家水田相邻,刘大妈在自家水田打药时处理不慎,将王大爷地头的部分茄子苗药死。王大爷心生怨气,两人就赔偿问题争执不休。

杨付祥赶到后,实地核实药死的茄子苗15株,本着公平公正原则,他耐心为双方当事人做思想工作,讲解法律知识。最终,王大妈按市价,以1元一株的价格赔付给王大爷,两邻居矛盾当场化解。

真实调解看似很容易,背后却包含了大量的工作和辛劳,考验着民警的调解智慧,好在,杨付祥有多年社区历练出来的经验,深谙各种人情世故,调解纠纷,总能找到关键点,让双方信服。

杨付祥.00_00_18_24.Still004
在社区做反诈宣传。许校华 摄

“小事拖大,大事拖炸,这些问题看似鸡毛蒜皮,但不能推托不去处理,许多邻里积怨深久,就是因为小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导致。”孩子上学、老人走失、户口迁移、安全宣传......工作日常琐碎,在忙碌奔波里看遍人间百态,杨付祥说,这就是真正的基层民警生活。

“一口清”与“一手精”

竹山派出所地处乡村,面临着农村地域广,警力不足的情况。派出所里民警5人,辅警6人,这就要求,每个民辅警必须要对派出所工作业务“一口清”“一手精”。

杨付祥.00_00_12_12.Still003
和同事走访辖区企业。许校华 摄

作为所内的老大哥和副教导员,杨付祥喜欢在工作中磨练青年民警的“基本功”,将自己的从警经验一一传授。

“在我们心里,杨哥是我们的老师,刚到所里时,他让我们从一标三实、画户型图开始干,让我们慢慢上手......”派出所青年民警说起杨付祥,满是敬佩,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向“杨教”请教学习的经历。

除了乡村,竹山派出所还管辖着著名景点“百里竹海”,每年的各种节假日,就是杨付祥和所内民警的忙碌时,提前检查各种消防设施,确保每个细节万无一失。晒秋节、菊花节、中秋节.....他和所内民警,用实际行动圆满完成一次次大考。

杨付祥.00_00_25_10.Still005
研讨工作。许校华 摄

来到竹山派出所后,杨付祥又回想起了过去下乡入户采集信息的日子——开着警车在乡村巡逻,三天两头扎到村头了解民情,用他的话说:“警务工作,要用耳听、用嘴问、用脚走、用脑想,只有这样才能知道群众需要什么、期望什么,才能把警务工作做到心坎上。”

在派出所,或许不能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,但杨付祥觉得,当好一颗基层的螺丝钉,支撑起社会平安有序发展,把每一件群众的小事,当成自己的“大事”,才能无愧头顶警徽、无愧警服藏蓝青。

亲爱的用户,“重庆”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“新重庆”客户端。为不影响后续使用,请扫描上方二维码,及时下载新版本。更优质的内容,更便捷的体验,我们在“新重庆”等你!
看天下
[责任编辑: 肖启术 ]
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
精彩视频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