确保全面小康成色更足质量更高 民政部将重点对五类人群加强收入状况监测
为巩固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,民政部副部长王爱文近日表示,将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。

确保全面小康成色更足质量更高 民政部将重点对五类人群加强收入状况监测

来源:法制网2021-09-25

民政事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兜底夯基的重要作用。

为巩固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,民政部副部长王爱文近日表示,将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。重点对五类人加强收入状况监测,他们是低保对象、特困人员、低保边缘人口、易返贫致贫人口、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刚性支出较大导致生活出现困难的人口,对这五类人实现动态监测,做到及时发现、精准干预、精准救助。

同时,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制度。打造综合救助格局,包括最低生活保障、特困供养、临时救助和医疗等专项救助,把各项救助政策综合起来精准施策。

实现兜底保障脱贫

我国已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。这标志着我国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。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,民政工作承担着社会建设的兜底性、基础性任务,履行基本民生保障、基层社会治理、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。”民政部部长李纪恒说。

近年来,各级民政部门着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兜底夯基,努力使全面小康的成色更足、质量更高。李纪恒将民政部门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归纳为三个方面:一是兜牢民生底线,帮助广大特殊困难群众同步进入全面小康;二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,推动人民群众共建共治共享;三是拓展提升基本社会服务,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期待。

其中第一点尤为引人关注。据了解,针对农村贫困人口,民政部门尽锐出战、集中发力,2017年底实现全国所有县(市、区、旗)农村低保标准达到或动态超过国家扶贫标准,2020年底将1936万贫困人口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,实现兜底保障脱贫。

此后持续做好常态化救助帮扶工作,拉紧防止返贫致贫的制度防线。针对基本生活困难群众,健全覆盖城乡、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。截至2020年底将4425.9万人纳入城乡低保,平均保障标准分别比2012年底增长105.3%、188.3%。将477.4万人纳入城乡特困人员供养。2020年实施临时救助1380.6万人次。

针对孤儿、残疾人、农村留守人员等特殊群体,全面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,截至2020年底,全国集中养育孤儿平均保障标准达到1611.3元/人/月,社会散居孤儿平均保障标准达到1184.3元/人/月,分别比2012年增长65.77%、68.46%。从2020年起,25.4万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首次纳入国家保障。

2016年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,截至2020年底,分别惠及1214万人和1475.1万人。普遍建立农村留守儿童、妇女和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。同时,主动做好受疫情和自然灾害影响的特殊困难群众救助,帮助他们渡过难关、顺利实现全面小康。

农村低保标准提高

民政部门高质量完成了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任务。

如今,全国所有县(市、区)农村低保标准全部动态达到或超过国家扶贫标准,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兜底保障范围,可以说是实现了应保尽保。全国共有19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或者特困供养制度,大概占整体脱贫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,圆满完成了党中央赋予民政部门脱贫攻坚兜底保障的重大政治任务。

即便受到了疫情、灾情和物价上涨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,仍然有效保障了受影响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。王爱文介绍说,民政部及时调整、密集出台了社会救助政策措施,指导各地及时足额发放救助资金,适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,适度扩大低保、特困供养和临时救助范围,包括向生活困难、没有参加失业保险的失业人员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。到去年底,为低保对象、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众一共增发生活补助、价格补贴等达到285亿元。

社会救助制度也随之改革完善。民政部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: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,推动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,完善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,包括将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按照“单人户”纳入低保,相当于“一人一策”;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,适当拓展了特困人员无劳动能力的残疾种类和等级,放宽了这些方面的认定条件,更多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和未成年人纳入制度保障范围;进一步强化临时救助兜底功能,全面建立了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,备用金放在乡镇,群众出现困难可以及时得到救助,包括开展了小金额先行救助,及时解决了困难群众的突发性、紧迫性的生活困难问题。

社会救助保障水平也在稳步提高。据王爱文介绍,党的十八大以来,中央财政和各级财政都不断加大资金投入,全国城市低保平均标准从每人每月330.1元,增长到目前的694元,增长了1.1倍。农村低保标准从每人每年的2068元增长到目前的6150元,增长了1.97倍。从这个数字看,农村的低保标准提高速度远远快于城市低保标准,这保障了各类困难群众更好地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。

救助人员2000万人次

对于一些特殊困难群体如流浪乞讨人员,民政部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,也针对性地开展了许多务实的工作。

民政部副部长詹成付讲了一个故事:“去年冬天的一个夜晚,天气非常寒冷,下班回到家后我还感到比较冷,就给北京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同志打了一个电话,说今天晚上的天气这么冷,万一有流浪乞讨人员被冻坏甚至冻死了,那就是大问题。李万钧同志回复我说‘您放心,我们市里已经根据前几天的天气预报做好了准备,前两天我们已经开始了街面巡查,今天夜晚我们全体救助人员还要继续到街面巡查救助,特别要到桥下涵洞里看看还有没有被遗漏的人员’。我又找部里社会事务司的同事问了河北、天津的情况,他们说两地都启动了寒冬天气救助预案。”

詹成付说,“我们这项制度充满人性的光辉。”詹成付所说的这项制度,就是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。这一制度的突出特点就是政府主动救助,被救助者自愿受助。

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,党的十八大以来,全国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近2000万人次,有效地保证了他们的基本生活和人身安全。近年来流浪乞讨人员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,比如2013年救助348万多人次,到去年只有83万多人次。

“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成效,说明人民生活好了,国家对特殊困难群体照顾好了,流浪乞讨的人员越来越少了。作为这项业务的牵头部门,我们做了应该做的事情,主要是体制机制完善、服务质量提升和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寻亲活动,让更多的流浪走失人员能够及早回家。目前,全国有1555个救助管理站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服务。”詹成付说。

天气转凉,民政部将在流浪乞讨工作方面做更多更加精细化的服务。詹成付透露,一方面是把救助站的工作质量提升上去,另一方面依靠公安、环卫等部门的支持以及社会各方面包括各个媒体的帮助,宣传这方面的知识,让更多的流浪乞讨人员得到社会的照顾和政府的帮助。

无障碍
推荐 |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| 区县 教育 文艺 | 健康 财经 生活 | 问政 汽车 直播 | 政法 视听 专题 | 鸣家 史家 旅游 | 房产 国企 原创 |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
  • 站内
站内
分享
新浪微博
腾讯微博
微信
QQ空间
QQ好友

确保全面小康成色更足质量更高 民政部将重点对五类人群加强收入状况监测

2021-09-25 06:05:00 来源: 0 条评论

民政事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兜底夯基的重要作用。

为巩固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,民政部副部长王爱文近日表示,将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。重点对五类人加强收入状况监测,他们是低保对象、特困人员、低保边缘人口、易返贫致贫人口、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刚性支出较大导致生活出现困难的人口,对这五类人实现动态监测,做到及时发现、精准干预、精准救助。

同时,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制度。打造综合救助格局,包括最低生活保障、特困供养、临时救助和医疗等专项救助,把各项救助政策综合起来精准施策。

实现兜底保障脱贫

我国已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。这标志着我国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。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,民政工作承担着社会建设的兜底性、基础性任务,履行基本民生保障、基层社会治理、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。”民政部部长李纪恒说。

近年来,各级民政部门着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兜底夯基,努力使全面小康的成色更足、质量更高。李纪恒将民政部门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归纳为三个方面:一是兜牢民生底线,帮助广大特殊困难群众同步进入全面小康;二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,推动人民群众共建共治共享;三是拓展提升基本社会服务,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期待。

其中第一点尤为引人关注。据了解,针对农村贫困人口,民政部门尽锐出战、集中发力,2017年底实现全国所有县(市、区、旗)农村低保标准达到或动态超过国家扶贫标准,2020年底将1936万贫困人口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,实现兜底保障脱贫。

此后持续做好常态化救助帮扶工作,拉紧防止返贫致贫的制度防线。针对基本生活困难群众,健全覆盖城乡、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。截至2020年底将4425.9万人纳入城乡低保,平均保障标准分别比2012年底增长105.3%、188.3%。将477.4万人纳入城乡特困人员供养。2020年实施临时救助1380.6万人次。

针对孤儿、残疾人、农村留守人员等特殊群体,全面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,截至2020年底,全国集中养育孤儿平均保障标准达到1611.3元/人/月,社会散居孤儿平均保障标准达到1184.3元/人/月,分别比2012年增长65.77%、68.46%。从2020年起,25.4万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首次纳入国家保障。

2016年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,截至2020年底,分别惠及1214万人和1475.1万人。普遍建立农村留守儿童、妇女和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。同时,主动做好受疫情和自然灾害影响的特殊困难群众救助,帮助他们渡过难关、顺利实现全面小康。

农村低保标准提高

民政部门高质量完成了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任务。

如今,全国所有县(市、区)农村低保标准全部动态达到或超过国家扶贫标准,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兜底保障范围,可以说是实现了应保尽保。全国共有19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或者特困供养制度,大概占整体脱贫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,圆满完成了党中央赋予民政部门脱贫攻坚兜底保障的重大政治任务。

即便受到了疫情、灾情和物价上涨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,仍然有效保障了受影响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。王爱文介绍说,民政部及时调整、密集出台了社会救助政策措施,指导各地及时足额发放救助资金,适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,适度扩大低保、特困供养和临时救助范围,包括向生活困难、没有参加失业保险的失业人员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。到去年底,为低保对象、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众一共增发生活补助、价格补贴等达到285亿元。

社会救助制度也随之改革完善。民政部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: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,推动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,完善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,包括将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按照“单人户”纳入低保,相当于“一人一策”;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,适当拓展了特困人员无劳动能力的残疾种类和等级,放宽了这些方面的认定条件,更多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和未成年人纳入制度保障范围;进一步强化临时救助兜底功能,全面建立了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,备用金放在乡镇,群众出现困难可以及时得到救助,包括开展了小金额先行救助,及时解决了困难群众的突发性、紧迫性的生活困难问题。

社会救助保障水平也在稳步提高。据王爱文介绍,党的十八大以来,中央财政和各级财政都不断加大资金投入,全国城市低保平均标准从每人每月330.1元,增长到目前的694元,增长了1.1倍。农村低保标准从每人每年的2068元增长到目前的6150元,增长了1.97倍。从这个数字看,农村的低保标准提高速度远远快于城市低保标准,这保障了各类困难群众更好地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。

救助人员2000万人次

对于一些特殊困难群体如流浪乞讨人员,民政部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,也针对性地开展了许多务实的工作。

民政部副部长詹成付讲了一个故事:“去年冬天的一个夜晚,天气非常寒冷,下班回到家后我还感到比较冷,就给北京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同志打了一个电话,说今天晚上的天气这么冷,万一有流浪乞讨人员被冻坏甚至冻死了,那就是大问题。李万钧同志回复我说‘您放心,我们市里已经根据前几天的天气预报做好了准备,前两天我们已经开始了街面巡查,今天夜晚我们全体救助人员还要继续到街面巡查救助,特别要到桥下涵洞里看看还有没有被遗漏的人员’。我又找部里社会事务司的同事问了河北、天津的情况,他们说两地都启动了寒冬天气救助预案。”

詹成付说,“我们这项制度充满人性的光辉。”詹成付所说的这项制度,就是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。这一制度的突出特点就是政府主动救助,被救助者自愿受助。

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,党的十八大以来,全国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近2000万人次,有效地保证了他们的基本生活和人身安全。近年来流浪乞讨人员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,比如2013年救助348万多人次,到去年只有83万多人次。

“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成效,说明人民生活好了,国家对特殊困难群体照顾好了,流浪乞讨的人员越来越少了。作为这项业务的牵头部门,我们做了应该做的事情,主要是体制机制完善、服务质量提升和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寻亲活动,让更多的流浪走失人员能够及早回家。目前,全国有1555个救助管理站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服务。”詹成付说。

天气转凉,民政部将在流浪乞讨工作方面做更多更加精细化的服务。詹成付透露,一方面是把救助站的工作质量提升上去,另一方面依靠公安、环卫等部门的支持以及社会各方面包括各个媒体的帮助,宣传这方面的知识,让更多的流浪乞讨人员得到社会的照顾和政府的帮助。

亲爱的用户,“重庆”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“新重庆”客户端。为不影响后续使用,请扫描上方二维码,及时下载新版本。更优质的内容,更便捷的体验,我们在“新重庆”等你!
看天下
[责任编辑: 肖启术 ]
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
精彩视频
版权声明:
联系方式: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:60367951
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,在互联网上使用、发布、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。未经本网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华龙网”或“来源:华龙网-重庆XX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② 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华龙网”的作品,系由本网自行采编,版权属华龙网。未经本网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华龙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、名称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。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,联系邮箱:cqnewszbs@163.com。
附: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: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