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美禁毒人系列稿件⑨ | 韩永泉:远离毒品漩涡 救一人便是救一家
华龙网-新重庆客户端7月2日16时42分讯 年迈的父母为躲避吸毒的儿子,一年搬家多次;花季少年交友不慎,沾染毒品后双腿溃烂;男子染上毒瘾后遭遇婚姻变故,女儿性格变得内向自卑……在接触戒毒康复人员这6年里,韩永泉看见太多可悲又可怜的人。
2015年,韩永泉开始投身禁毒工作,从刚开始的“门外汉”,到成立关注禁毒的社工机构,韩永泉的禁毒之路越走越专业。这一路,他只为寻找一个答案,如何帮助戒毒人员走出毒品的“魔障”。
入户吃“闭门羹” 禁毒社工不好当
2015年初,热衷于做公益的韩永泉注册成立了江北区爱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,主要以给困难群众送物资为主。随后一年,他又正式步入禁毒社工的领域。“我是个‘门外汉’,既不是社工专业,也不了解禁毒,只是替他们感到惋惜,这个群体关注的人少,需要更多人去做去关注。”
不会就学,不懂就问。韩永泉一边学习,一边摸索开展禁毒社会工作。当然,碰壁也是不可避免的。
工作量多、经验不足。仅有名字和身份证信息还不够,为了挖掘社区康复人员的所有信息,韩永泉只能上门家访。
敲门,这项看似简单的动作却并不容易。社工还没自我介绍完,门就被狠狠一摔;开门后只留一条缝交流,吸毒人员背后可能拿着一把剪刀……韩永泉感叹道,吃“闭门羹”是常有的事。
2016年,江北某小区有一名男性吸毒人员脱管,他们多次上门家访,每一次都被男子母亲拦在门外,称“儿子不在家”。
家属不愿意配合,只能慢慢做工作。韩永泉和同事一有空闲就来与该男子的母亲聊聊家常,有时还帮忙做点家务。大半年过去了,男子母亲主动打电话坦白,儿子一直在家里,被她藏在一个小黑屋里,怕被带走强制戒毒,才选择隐瞒。
原来,这名男子是一名肢体残疾人,家里只有母亲和上初中的女儿。自从沾染上毒品后,妻子便与他离婚再没有往来,女儿也变得自卑胆怯。
“我们隔三差五的跟他谈心,他也逐步认识到自己的问题,担心女儿将来受他影响找不到工作,开始主动配合完成社区康复。”目前,该男子已经重新回归社会,准备创业。
正是因为这名吸毒人员,让韩永泉认识到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,也让他逐渐明白毒品是如何毁了一个家庭。
助人自助 他让吸毒者变身志愿者
前不久,韩永泉和同事来到江北一个小区,去看望正在执行社区康复的李芸(化名),她是江北区爱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禁毒志愿者。
众所周知,吸毒人员有三难,戒毒难、就业难、融入社会难,已有六年禁毒社工经验的韩永泉当然也知道,这是块难啃的“硬骨头”。“坚决不能让她复吸!”
随后,韩永泉和同事们经常与李芸及家人沟通,尽可能缓和家庭关系;鼓励她成为志愿者,用行动得到人们的认同、赞许。
去年,李芸母亲去世,韩永泉代表机构来看望李芸,帮着忙上忙下处理后事。“别人都是异样眼光看我,韩主任和同工们都愿意接纳我,他们还鼓励我去考社工证。”2020年11月,李芸参加了助理社工师考试,有一门没过,但她不气馁,准备今年继续奋战。
“内心充实了,便不会想到毒品。”助人自助,在韩永泉看来,这样的方式可以让服务对象们增强独立性,在未来遇到挫折时,他们可以独立自主解决,甚至还可以伸出手去帮助别人。
“断臂”求发展 深耕禁毒社会工作
近年来,韩永泉带领团队累计与社区戒毒人员访谈6000余人次,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进行家访查找近万余人次,并进行生活帮扶、家庭关系调适、鼓励就业等。
与此同时,韩永泉也培养了一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禁毒社工队伍。谈及自己的团队,韩永泉直言“不容易”,员工专业度不高,就引入发达地区的督导力量与本土研究生、资深中级社工师组成督导团队,制定一系列社工人才培训计划和实训机制。
人才队伍建立起来了,服务领域也要深耕。起初,韩永泉的社会组织服务领域较广,涉及社区戒毒(康复)、社区矫正、社区融合就业援助、养老服务、婚姻家庭、青少年以及妇女心理帮扶、平安家庭建设、运动健身公益活动等。
在与戒毒人员一次次接触的过程中,渐渐地,他发现戒毒人员是一群最需要被社会关注和关怀的人。同时,秉承着“救一人救一家”原则开展服务,韩永泉与爱心社工理事会成员研究商定:爱心社工断臂发展,只保留禁毒社会工作。这也成为重庆市首家只关注禁毒的社会组织。
“看到过太多个人和家庭在毒品漩涡里挣扎的惨状,我深知,我们现在做的不仅是一份工作,更是一种责任、一份使命,每一个吸毒人员都需要我们的支持与包容。”韩永泉说,不能只有自己一个人进步,希望能以自己的能力去影响一批人,推动其影响更多的人。